最近几年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就是身边看书的人越来越少,出书的人越来越多。为什么看书的人少了,还有那么多人热衷出书呢?因为出书有一个明显的好处,以及两个潜在的收益。
一个明显的好处是:打造个人品牌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信任越来越稀薄,流量越来越贵。而出版一本自己写的书,能很大程度上增加个人信任度,提升行业影响力,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商机。所以,你看在别人的个人简介里,哪怕要求只能写几十个字,只要他出过书一定会写上一本两本。
至于两个潜在的收益,是完善知识体系,提升表达能力。在写书的过程中,有时会遇到自己不太懂或拿不准的知识点,这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,去学习、研究,这个过程能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,让知识体系更加严密、完善。
另外,写书是对逻辑思维、归纳总结能力,以及说服力的一种训练。出过书的人,肯定能写出高品质的文案、报告。
那么怎么出一本书呢?
分为六步走,下面我一步一步讲解一本书如何从构思到实物。
1、定选题
对于作者来说,选题来源主要有两个:1是编辑下发;2是自己开发。
作为新手,要拿到编辑下发的选题是很难的,因此主要得靠自己开发。怎么开发:
个人长项X市场需求=选题
注意,个人长项与市场需求之间用的是“乘以”,如果市场需求近似于0的话,你写得再好,选题的出版价值也近似于0。反之,市场需求大,但你对这个领域并不擅长,写不出干货,那么这个选题对于你来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。
任何行业,任何工作,做久了都会有套路,或者说经验。选题开发也是有套路的:
一是热点版块。
热点板块要求快或者准,两者必居其一。快是为了抢头啖汤。如2013年的O2O热,2015年的IP热,2016年的区块链热、直播热,2017年的短视频热,你能赶在市场没有或极少同类书时上市,不需要太多干货就行。这种选题,出版社求之不得。但你一定要快!
再说准。当热点已经挤满了人,这时需要找准切入点,进行差异化竞争。大家都在写概念,我写实操;大家都在谈自媒体,我谈本地自媒体。
二是常规版块。
赶热点很累,写热点也不容易。有些常规版块永远有市场的,例如人力资源管理,销售技巧,口才,演讲等等。做常规版块要求以下两点必居其一:
一是实用,言之有物。只要言之有物,出版并不难。反之,言之无物,套话连篇,很难出版。我建议动笔之前,一定要找十来本销量不错的同类书好好研究,取长补短。不要盲目自信,新手身上常见的毛病是盲目自信。跟新兵一样,没上过战场以为自己很牛。
二是独特,旧瓶新酒。例如同样说管理,你如果写如何管理90后,或者互联网初创公司改如何管理,这就有了新意、与众不同。说售楼、保险销售,我写如何通过朋友圈来销售,通过社群来销售,说公关、危机管理,我加上一个定语:新媒体时代的公关,新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。我这里举例是说明一种思考方式,并不意味着我所说的这些选题一定可行。
2、做策划
我发现,有不少作者喜欢一声不响地埋头写写写,等书写完后再到处寻找出版渠道。一旦出现选题方向与市场不太符合,或者内容、结构、行文从策划编辑角度来看有些缺陷,这时再想调整、修改就困难了。
写书是个人私事,出版却是市场化行为,如果你想让作品出版,那么最好策划案先行,拿着策划案联系出版社编辑,跟他一起探讨选题方向、读者定位、风格,这样你会少走很多弯路。
一个严谨规范的选题策划案,能让编辑迅速掌握全书概貌,降低彼此的沟通成本。